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王君正: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扎实推进西藏农业农村现代化

时间:2023-01-17 11:00: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2期作者: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王君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四五”时期,是推进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加快农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系统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揽“三农”工作全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强大动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举措,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四件大事”“四个确保”,积极研究新情况、主动解决新问题、着力探索新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自觉把“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工作要求贯穿“三农”工作始终,持续在“稳粮、兴牧、强特色”上下功夫,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助力添彩。

第7页-8.PNG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右三)在林芝市察隅县调研乡村振兴工作,与僜人村村长交流。

一、突出抓好完善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西藏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渠道狭窄,政策性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例偏高,有一定的返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在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坚持底线思维。把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作为政治责任,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四个不摘”要求,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确保脱贫群众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二是落实监测帮扶责任。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用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拓展情况,提前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要以开发式帮扶为主,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参与就业,防止陷入福利陷阱、政策养懒人;对劳动能力弱的,要强化“帮扶+保障”机制,逐步改善生活条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要及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兜底保障,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四是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断完善资金投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要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管使用,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建立资金支出奖惩激励机制,将项目建设资金和资金支出进度与年度资金分配挂钩,支出进度排名倒数县(区)的扣减资金,用于奖励排名靠前的县(区)。对不主动作为,该开工的项目不开工,退回项目资金的要及时通报,并作为考察考核县(区)领导现实表现的重要依据。

二、突出抓好头等大事,始终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在西藏,粮食安全最重要的就是青稞安全。粮食安全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良种良法推广支撑力度,坚持育种引种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提高良种普及率,落实单产提升目标。

二是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全面高效开展土壤普查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有机肥,改良土壤条件,确保粮食品质和可持续增产。

三是严守耕地红线。抓好耕地保护,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第8页-10.PNG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大力发展果蔬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白朗特色的现代产业发展、带动致富之路。

三、突出抓好结构调整,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发展特色产业是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牧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

一是实施好产业提档升级行动。立足农牧业、面向农牧区、服务农牧民,开发农牧区优势资源,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基地,统筹发展农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动只卖原材料向卖制成品转变,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做优做强产业项目,推进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养殖业方面,要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向精深加工转变,不仅要看出栏率还要注重深加工率、劳动生产率,发挥比较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在种植业方面,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茶叶、苹果、猕猴桃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

二是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引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建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等模式扩大生产规模,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社会主义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让产业链主体留在农牧区、把价值链收益更多地留给农牧民,让农牧民群众获得更多收益。

三是重视品牌建设。打好高原牌、绿色牌、特色牌,用好外力、增强内力、凝聚合力,支持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利用多种平台、新媒体广泛开展品牌营销,做大做强地球“第三极”等区域公用品牌。

四、突出抓好中心任务,不断拓宽增收渠道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关键。检验农业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一是加大工作力度。2022年受疫情影响,有的经济指标实现全年目标存在困难,但农牧民收入这个民生指标必须坚决完成。该扶持的扶持,该培育的培育,落实具体措施,强化督促检查,保证农牧民收入不降,确保完成年初既定的增收目标任务。

二是拓宽增收渠道。巩固和完善农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拓宽经营性收入;要提升农牧区劳动力技能和就业组织化程度,发展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增加工资性收入;要深化农牧区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进一步提高财产性收入;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农牧民群众获得更多“政策红利”,稳定农牧民转移性收入。

五、突出抓好科技支撑,向科技要生产力

农牧业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应用。农牧科技创新是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优势”,是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要加强农牧业与科技融合,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为农牧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走出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内涵式农牧业发展道路。

一是完善农牧业科技激励机制。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牧科技“揭榜挂帅”,加快农牧业育种研发运用和牦牛、羊等养殖技术关键卡点攻关,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升育种创新能力,着力在良种、良料、良法上下功夫,解决好农牧业“芯片”问题。建立完善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模式,提高优良品种普及覆盖率,向科技要产能、要质量、要效益,不断提高农牧业科技贡献率。

二是加强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把育才、引才、用才、留才作为提升农牧业发展水平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为在西藏农业农村领域干事创业的有识之士创造条件、提供平台,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各级农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水平还不高、科技人才“短板”等问题。

三是完善农牧科技人员考核方案。健全完善农技人员管理制度、服务责任制度、人员考核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对考核合格的农技人员按职称、海拔高度等给予奖励补贴,切实激发农技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农技人员聚焦主责主业、履职尽责、发挥作用。

第9页-11.PNG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林芝镇嘎拉村通过拓展生态价值转换路径,构筑了以桃花源景区为主,农牧民运输队和观光采摘园齐头并进的三大产业,2021年实现增收380余万元。

六、突出抓好铸魂工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组织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四讲四爱”“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二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农牧区移风易俗,形成积极向上的村规民约,着力革除厚葬薄养、酗酒赌博等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是选树典型加大宣传。鼓励成立红白理事会、乡贤道德评议会,建立道德红黑榜,用创新创造和勤劳致富的生动例子,激发农牧民群众更加自觉投入到乡村振兴,不断提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追求生活品质的内生动力。

四是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巩固拓展扫黑除恶斗争成果,持续打击农牧区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深入推进“先进双联户”创建活动,及时排查化解农牧区矛盾纠纷,着力提升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摘编自2022年11月王君正同志在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系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的讲话)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高端视点    
高端视点

王君正: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扎实推进西藏农业农村现代化

时间:2023-01-17 11:00: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2期

作者: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王君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四五”时期,是推进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加快农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系统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揽“三农”工作全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强大动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举措,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四件大事”“四个确保”,积极研究新情况、主动解决新问题、着力探索新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自觉把“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工作要求贯穿“三农”工作始终,持续在“稳粮、兴牧、强特色”上下功夫,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助力添彩。

第7页-8.PNG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右三)在林芝市察隅县调研乡村振兴工作,与僜人村村长交流。

一、突出抓好完善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西藏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渠道狭窄,政策性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例偏高,有一定的返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在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坚持底线思维。把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作为政治责任,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四个不摘”要求,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确保脱贫群众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二是落实监测帮扶责任。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用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拓展情况,提前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要以开发式帮扶为主,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参与就业,防止陷入福利陷阱、政策养懒人;对劳动能力弱的,要强化“帮扶+保障”机制,逐步改善生活条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要及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兜底保障,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四是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断完善资金投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要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管使用,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建立资金支出奖惩激励机制,将项目建设资金和资金支出进度与年度资金分配挂钩,支出进度排名倒数县(区)的扣减资金,用于奖励排名靠前的县(区)。对不主动作为,该开工的项目不开工,退回项目资金的要及时通报,并作为考察考核县(区)领导现实表现的重要依据。

二、突出抓好头等大事,始终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在西藏,粮食安全最重要的就是青稞安全。粮食安全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良种良法推广支撑力度,坚持育种引种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提高良种普及率,落实单产提升目标。

二是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全面高效开展土壤普查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有机肥,改良土壤条件,确保粮食品质和可持续增产。

三是严守耕地红线。抓好耕地保护,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第8页-10.PNG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大力发展果蔬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白朗特色的现代产业发展、带动致富之路。

三、突出抓好结构调整,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发展特色产业是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牧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

一是实施好产业提档升级行动。立足农牧业、面向农牧区、服务农牧民,开发农牧区优势资源,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基地,统筹发展农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动只卖原材料向卖制成品转变,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做优做强产业项目,推进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养殖业方面,要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向精深加工转变,不仅要看出栏率还要注重深加工率、劳动生产率,发挥比较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在种植业方面,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茶叶、苹果、猕猴桃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

二是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引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建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等模式扩大生产规模,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社会主义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让产业链主体留在农牧区、把价值链收益更多地留给农牧民,让农牧民群众获得更多收益。

三是重视品牌建设。打好高原牌、绿色牌、特色牌,用好外力、增强内力、凝聚合力,支持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利用多种平台、新媒体广泛开展品牌营销,做大做强地球“第三极”等区域公用品牌。

四、突出抓好中心任务,不断拓宽增收渠道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关键。检验农业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一是加大工作力度。2022年受疫情影响,有的经济指标实现全年目标存在困难,但农牧民收入这个民生指标必须坚决完成。该扶持的扶持,该培育的培育,落实具体措施,强化督促检查,保证农牧民收入不降,确保完成年初既定的增收目标任务。

二是拓宽增收渠道。巩固和完善农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拓宽经营性收入;要提升农牧区劳动力技能和就业组织化程度,发展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增加工资性收入;要深化农牧区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进一步提高财产性收入;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农牧民群众获得更多“政策红利”,稳定农牧民转移性收入。

五、突出抓好科技支撑,向科技要生产力

农牧业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应用。农牧科技创新是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优势”,是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要加强农牧业与科技融合,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为农牧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走出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内涵式农牧业发展道路。

一是完善农牧业科技激励机制。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牧科技“揭榜挂帅”,加快农牧业育种研发运用和牦牛、羊等养殖技术关键卡点攻关,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升育种创新能力,着力在良种、良料、良法上下功夫,解决好农牧业“芯片”问题。建立完善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模式,提高优良品种普及覆盖率,向科技要产能、要质量、要效益,不断提高农牧业科技贡献率。

二是加强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把育才、引才、用才、留才作为提升农牧业发展水平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为在西藏农业农村领域干事创业的有识之士创造条件、提供平台,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各级农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水平还不高、科技人才“短板”等问题。

三是完善农牧科技人员考核方案。健全完善农技人员管理制度、服务责任制度、人员考核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对考核合格的农技人员按职称、海拔高度等给予奖励补贴,切实激发农技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农技人员聚焦主责主业、履职尽责、发挥作用。

第9页-11.PNG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林芝镇嘎拉村通过拓展生态价值转换路径,构筑了以桃花源景区为主,农牧民运输队和观光采摘园齐头并进的三大产业,2021年实现增收380余万元。

六、突出抓好铸魂工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组织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四讲四爱”“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二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农牧区移风易俗,形成积极向上的村规民约,着力革除厚葬薄养、酗酒赌博等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是选树典型加大宣传。鼓励成立红白理事会、乡贤道德评议会,建立道德红黑榜,用创新创造和勤劳致富的生动例子,激发农牧民群众更加自觉投入到乡村振兴,不断提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追求生活品质的内生动力。

四是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巩固拓展扫黑除恶斗争成果,持续打击农牧区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深入推进“先进双联户”创建活动,及时排查化解农牧区矛盾纠纷,着力提升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摘编自2022年11月王君正同志在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系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的讲话)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