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郑栅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动安徽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时间:2023-02-07 11:00:00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3期作者:郑栅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就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和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种粮大户回信精神,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加快推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前列,加快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第19页-9.PNG

2022年5月26日,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左二)到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调研小麦种植情况。

一、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稳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安徽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要坚决扛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重大责任,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以更强政治担当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一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2年全省粮食产量达820.0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稳居全国第四位。要坚定不移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三农”领域头等大事,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多种粮、种好粮,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落实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让产粮大县在财政上不吃亏,为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作出更大贡献。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既抓生产也抓节约,扎实做好产运储加销全链条节粮减损。

二是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安徽是产种、用种、供种大省,要聚焦深入实施种业振兴,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市场监管,加快推进种业自主创新,着力打造一批种业领军企业,支持合肥市打造种业之都,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安徽芯”。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把“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到位,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守好数量、质量双红线,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确保农田姓农、良田种粮,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三是推动长三角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2022年,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4309个、居全国第二位,有机农产品标志产品1608个、居全国第三位。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树立大食物观,重点建设稻米、小麦、玉米、生猪、家禽、水产、中药材、蔬菜、林特、茶叶等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皖美农品”,树立全国绿色农业发展新标杆。

二、守牢底线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作为十年来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并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和全国一道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站在新的起点,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一是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目前,全省71.9%的监测对象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要完善网格化监测,加强风险研判处置,做到走访排查、动态管理、风险排查处置和精准帮扶“四个常态化”,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干预,做到应纳尽纳、精准帮扶、风险消除,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

二是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66元,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要用足用活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措施,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全面落实稳岗就业和兜底保障政策,做好扶贫资产项目后续管理,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三是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坚持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用发展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培育既富民又促进财政增收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深化经济较发达县和重点帮扶县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和人才交流,不断缩小发展差距。持续加大对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推动财政、金融、土地等帮扶政策倾斜聚焦,集中资源和力量加快补齐发展短板。

第20页-10.PNG

安徽省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让广大农村干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图为黄山市休宁县祖源村俯瞰图。

三、推进“两强一增”,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安徽来说,要强化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效益意识,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大力推进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为引领的“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

一是科技强农要向种养加储销全链条延伸。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发挥农业科技的导入效应,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实现行政村“一对一”服务全覆盖,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米”。强化数字赋农,加快建设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加工车间,积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二是机械强农要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覆盖。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支撑。安徽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和产值分别居全国第六位、第七位,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聚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组建省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广联盟,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壮大行动,加快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等,加快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等建设,力争今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

三是农民增收要向增加就业发展产业创新创业全方位拓展。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25元,居全国第十位、中部地区第一位。要抢抓经济加快恢复的窗口期,大力推进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四大行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四、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当前,安徽同全国一样,进入乡村形态快速演变阶段,呈现出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特征,要顺应广大农民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期盼,把“和”的理念贯穿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各方面,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一是持续深化乡村建设行动。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规划、建设,抓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加强农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统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变“一时好”为“长久好”,推广黄山“五微”模式,让广大农村干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二是持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明白的宣传方式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等活动,宜洋则洋、宜土则土,有的可土洋结合。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接诉即办等做法,在全省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推广“四事四权”工作法,推进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解决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是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党建+信访”工作机制,实行省级领导带头接访、市级领导定期接访、县级领导开门接访、乡镇领导随时接访、村居干部上门走访的五级接访机制,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心用情用力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五、注重系统集成,推动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安徽作为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拉高改革标杆,努力探索更多原创性、标志性改革,破解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次矛盾问题。

一是稳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扎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加强试点工作总结,切实把实践成果、方法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二是深入推进“小田变大田”及“大托管”服务改革。把以生产托管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作为重要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服务主体发展壮大,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带动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创造条件。

三是巩固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美丽乡村、高标准农田等涉农项目建设,切实发挥好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奋力开创安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作者系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高端视点    
高端视点

郑栅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动安徽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时间:2023-02-07 11:00:00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3期

作者:郑栅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就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和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种粮大户回信精神,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加快推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前列,加快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第19页-9.PNG

2022年5月26日,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左二)到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调研小麦种植情况。

一、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稳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安徽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要坚决扛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重大责任,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以更强政治担当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一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2年全省粮食产量达820.0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稳居全国第四位。要坚定不移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三农”领域头等大事,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多种粮、种好粮,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落实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让产粮大县在财政上不吃亏,为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作出更大贡献。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既抓生产也抓节约,扎实做好产运储加销全链条节粮减损。

二是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安徽是产种、用种、供种大省,要聚焦深入实施种业振兴,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市场监管,加快推进种业自主创新,着力打造一批种业领军企业,支持合肥市打造种业之都,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安徽芯”。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把“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到位,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守好数量、质量双红线,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确保农田姓农、良田种粮,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三是推动长三角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2022年,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4309个、居全国第二位,有机农产品标志产品1608个、居全国第三位。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树立大食物观,重点建设稻米、小麦、玉米、生猪、家禽、水产、中药材、蔬菜、林特、茶叶等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皖美农品”,树立全国绿色农业发展新标杆。

二、守牢底线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作为十年来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并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和全国一道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站在新的起点,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一是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目前,全省71.9%的监测对象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要完善网格化监测,加强风险研判处置,做到走访排查、动态管理、风险排查处置和精准帮扶“四个常态化”,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干预,做到应纳尽纳、精准帮扶、风险消除,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

二是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66元,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要用足用活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措施,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全面落实稳岗就业和兜底保障政策,做好扶贫资产项目后续管理,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三是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坚持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用发展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培育既富民又促进财政增收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深化经济较发达县和重点帮扶县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和人才交流,不断缩小发展差距。持续加大对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推动财政、金融、土地等帮扶政策倾斜聚焦,集中资源和力量加快补齐发展短板。

第20页-10.PNG

安徽省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让广大农村干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图为黄山市休宁县祖源村俯瞰图。

三、推进“两强一增”,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安徽来说,要强化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效益意识,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大力推进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为引领的“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

一是科技强农要向种养加储销全链条延伸。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发挥农业科技的导入效应,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实现行政村“一对一”服务全覆盖,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米”。强化数字赋农,加快建设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加工车间,积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二是机械强农要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覆盖。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支撑。安徽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和产值分别居全国第六位、第七位,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聚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组建省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广联盟,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壮大行动,加快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等,加快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等建设,力争今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

三是农民增收要向增加就业发展产业创新创业全方位拓展。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25元,居全国第十位、中部地区第一位。要抢抓经济加快恢复的窗口期,大力推进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转移性收入提升四大行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四、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当前,安徽同全国一样,进入乡村形态快速演变阶段,呈现出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特征,要顺应广大农民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期盼,把“和”的理念贯穿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各方面,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一是持续深化乡村建设行动。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规划、建设,抓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加强农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统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变“一时好”为“长久好”,推广黄山“五微”模式,让广大农村干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二是持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明白的宣传方式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等活动,宜洋则洋、宜土则土,有的可土洋结合。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接诉即办等做法,在全省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推广“四事四权”工作法,推进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解决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是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党建+信访”工作机制,实行省级领导带头接访、市级领导定期接访、县级领导开门接访、乡镇领导随时接访、村居干部上门走访的五级接访机制,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心用情用力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五、注重系统集成,推动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安徽作为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拉高改革标杆,努力探索更多原创性、标志性改革,破解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次矛盾问题。

一是稳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扎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加强试点工作总结,切实把实践成果、方法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二是深入推进“小田变大田”及“大托管”服务改革。把以生产托管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作为重要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服务主体发展壮大,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带动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创造条件。

三是巩固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美丽乡村、高标准农田等涉农项目建设,切实发挥好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奋力开创安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作者系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