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川通江:推进“三区同建” 共建和美乡村

时间:2023-07-31 14:19:13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抢抓浙川东西部协作契机,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杨柏镇太平场村推进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抓手,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发展。浙川两省省长在该村视察时,称其为“千万工程”经验在四川落地的示范和样板。

坚持村为人建,传统村居与现代风貌相融。充分尊重原始风貌。坚持修旧如旧与保护更新相结合,对街道商铺、老旧楼阁、祠堂族社和红军石刻标语、革命旧址等采用当地乡土材料、传统技艺进行抢救性修复,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始终保持浓浓乡愁。有机融入现代元素。聘请浙江设计团队实地调研,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在实施“五通五化”的基础上强化功能提升,建成滨水广场、研学广场、观水栈道、节庆舞台、二十四节气聆风台等文旅设施和新型社区综合服务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切实践行共建理念。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开展新村建设,吸引本地劳动力就业385人,占用工劳动力的90%,支付劳务报酬310万元,占项目投资总额16%。群众自筹资金15万元,开展“共建家园”活动,让群众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坚持业为人兴,生态农业与特色产业共生六位一体培育新型农业。建立“党建引领、供销牵头、部门联动、村级主抓、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六位一体”工作机制,集合“供销社”服务优势、“村集体股份合作社”资源优势、“专合社”生产优势,创新“三社”融合模式,打造全市优质粮油和绿色蔬菜供给地。示范带动打造全链产业。按照“做强链头、锻造链身、厚植链尾”思路,以太平场村为中心,以蓝莓产业为主体,带动全县17个乡镇32个行政村发展蓝莓1.3万亩。建成4000立方米蓝莓冷链仓库,引进浙江蓝美等企业,开发6种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创新模式探索共享机制。建立“1135”利益联结机制,产业盈利收入10%用于村集体经济分红、10%用于管理团队薪酬、30%预留产业发展资金、50%用于“三社”股份合作分红。去年村集体经济分红22.5万元,400名脱贫人口人均增收1800元,1100余名群众致富增收。

坚持景为人塑,秀美山水与休闲田园一体。建设巴山田园综合体。整合村内分散资源,建设以“农耕体验、乡味游乐、康养民宿、研学文创”为主体的“巴山田园综合体”。通过游田园、阅村韵、赏民俗、品美食、购特产等方式,变农区为景区、变田园为公园、变劳动为运动、变产品为商品、变民房为客房。构建“农业+” 模式。依托蓝莓产业园,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学红色故事讲述研学基地合作,建立博士服务站,主研创意农业等“农”字招牌,丰富“农业+” 业态。打造农旅精品线路。融汇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建成共享田园和村史馆,推出近郊游、红色游、亲子游、研学游为主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连续举办三届蓝莓采摘节,累计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农旅综合收入700余万元。

坚持治为人和,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同构。网格管理夯根基。全村划分29个单元格,由村组干部担任网格员,通过入户走访、微信专访等线上线下服务,常态化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核查、反馈、处置、回访,构建“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三治融合优体系。推行“一法律顾问、一产业辅警、一治安前哨”矛盾调解机制,提供“巴中跑团”“红色代办”等便民服务。优化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构建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科技赋能提水平。开发“数字乡村”服务平台,推动平安工程、雪亮工程、政务平台多网融合,实现农业信息、商贸物流、技术服务、健康养护等“三农”服务智慧化,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供稿单位:巴中市乡村振兴局)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建设    

四川通江:推进“三区同建” 共建和美乡村

时间:2023-07-31 14:19:13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抢抓浙川东西部协作契机,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杨柏镇太平场村推进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抓手,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发展。浙川两省省长在该村视察时,称其为“千万工程”经验在四川落地的示范和样板。

坚持村为人建,传统村居与现代风貌相融。充分尊重原始风貌。坚持修旧如旧与保护更新相结合,对街道商铺、老旧楼阁、祠堂族社和红军石刻标语、革命旧址等采用当地乡土材料、传统技艺进行抢救性修复,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始终保持浓浓乡愁。有机融入现代元素。聘请浙江设计团队实地调研,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在实施“五通五化”的基础上强化功能提升,建成滨水广场、研学广场、观水栈道、节庆舞台、二十四节气聆风台等文旅设施和新型社区综合服务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切实践行共建理念。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开展新村建设,吸引本地劳动力就业385人,占用工劳动力的90%,支付劳务报酬310万元,占项目投资总额16%。群众自筹资金15万元,开展“共建家园”活动,让群众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坚持业为人兴,生态农业与特色产业共生六位一体培育新型农业。建立“党建引领、供销牵头、部门联动、村级主抓、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六位一体”工作机制,集合“供销社”服务优势、“村集体股份合作社”资源优势、“专合社”生产优势,创新“三社”融合模式,打造全市优质粮油和绿色蔬菜供给地。示范带动打造全链产业。按照“做强链头、锻造链身、厚植链尾”思路,以太平场村为中心,以蓝莓产业为主体,带动全县17个乡镇32个行政村发展蓝莓1.3万亩。建成4000立方米蓝莓冷链仓库,引进浙江蓝美等企业,开发6种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创新模式探索共享机制。建立“1135”利益联结机制,产业盈利收入10%用于村集体经济分红、10%用于管理团队薪酬、30%预留产业发展资金、50%用于“三社”股份合作分红。去年村集体经济分红22.5万元,400名脱贫人口人均增收1800元,1100余名群众致富增收。

坚持景为人塑,秀美山水与休闲田园一体。建设巴山田园综合体。整合村内分散资源,建设以“农耕体验、乡味游乐、康养民宿、研学文创”为主体的“巴山田园综合体”。通过游田园、阅村韵、赏民俗、品美食、购特产等方式,变农区为景区、变田园为公园、变劳动为运动、变产品为商品、变民房为客房。构建“农业+” 模式。依托蓝莓产业园,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学红色故事讲述研学基地合作,建立博士服务站,主研创意农业等“农”字招牌,丰富“农业+” 业态。打造农旅精品线路。融汇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建成共享田园和村史馆,推出近郊游、红色游、亲子游、研学游为主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连续举办三届蓝莓采摘节,累计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农旅综合收入700余万元。

坚持治为人和,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同构。网格管理夯根基。全村划分29个单元格,由村组干部担任网格员,通过入户走访、微信专访等线上线下服务,常态化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核查、反馈、处置、回访,构建“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三治融合优体系。推行“一法律顾问、一产业辅警、一治安前哨”矛盾调解机制,提供“巴中跑团”“红色代办”等便民服务。优化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构建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科技赋能提水平。开发“数字乡村”服务平台,推动平安工程、雪亮工程、政务平台多网融合,实现农业信息、商贸物流、技术服务、健康养护等“三农”服务智慧化,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供稿单位:巴中市乡村振兴局)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