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福和村:让搬迁群众安居更乐业

时间:2023-11-11 00:10:0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21期作者:易琦 刘磊
随着夏日进入尾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牛街乡福和村开启了白族火把节狂欢,熊熊篝火照亮了大地,也映亮了百姓幸福的笑脸。

2016年,福和村34幢标准化白族民居建成,曾经居住在有地质隐患区域的34户191人作为洱源县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对象,顺利入住新居,过上了新生活。
福和村努力通过提升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力度、亮度、温度,和乡亲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0002.png
7月26日,在大理州洱源县福和村马铃薯地里,乡亲们喜获马铃薯大丰收。 杨子赣/摄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产业振兴有力度
早晨雾气弥散,在半山远眺,福和村的马铃薯地里已是一派丰收景象,乡亲们正忙着按照种类分拣、装袋、搬运。村民罗全吉说:“今年土豆大丰收,我打心眼里开心。土豆单价提升,真的变成了金豆豆。”
福和村地属高寒山区,产业发展困难重重,长期以来,主要以传统方式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产量低,老百姓收入少。为了增加收入,村里从下关引进大理市青松薯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村内进行马铃薯“订单种植”,和传统种植方式不同,公司注重“勤管理、重科学”的田间管理培训,希望可以通过技术支持、示范引领、订单种植等方式激发在村劳动力种植意愿。
据介绍,该公司为福和村120多户群众免费提供优质马铃薯种薯800亩,全程进行技术支持,以订单价格统一回收,全力打造福和马铃薯种薯基地。
如今,乡亲们每亩收益稳定在3000—4000元左右,并有30人左右实现就近务工。
“以前自己出钱买种子,管理不当,产量也不高,现在种子免费了,还指导我们种植,心里真的踏实。”村民罗全菊说,上半年他家的土豆已经赚了2万元。
此外,大理州农科院在福和村建设马铃薯繁育基地,繁育品种达几百个。乡亲们通过试种新品种,提升了传统马铃薯的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罗全菊感慨:“真是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我家住进了宽敞的大房子,修好了路,收土豆的车都可以直接开到田垄上,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背出来了。”在福和村马铃薯采挖现场,拖拉机等车辆来回穿梭,乡亲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孩子那会才一岁多,我就到河北工地打工,扣除路费、生活费,省吃俭用才有钱带回家,漂泊的日子真是苦。现在在冷库分拣、包装大荚豌豆,赚的差不多,还能陪伴家人,我已经很满足了。”村民杨桂香说,搬迁到新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生活有了盼头。
据了解,马铃薯之外,福和村大荚豌豆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余亩,每亩为农户带来4000多元种植收益。在此基础上,村里着重发展脱贫人口参与度高的豌豆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产地初加工产业。如今,福和豌豆冷藏站已投入使用,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8万元的租金收入,豌豆冷藏站为1400人提供就业,带动全产业链收入60万元。

共同守护青山绿水

生态振兴有亮度
微雨的清晨,福和北村易地搬迁点错落有致的白族民居被雨水洗刷一新,院内的李子树果实累累,罗树兰老人坐在庭院内绣着花,一幅和美乡村的生动画面跃然眼前。
“大半辈子住的都是土坯房,没想到现在还能住在水泥房里,厕所就在家里面,连水泥路都修到了家门口。”罗树兰说。
罗树兰的话道出了村里人的心声,“以前村子里垃圾乱扔,苍蝇特别多,现在有人定时清理垃圾,环境变化太大了。”
0003.png

2020年7月3日,薄雾笼罩下的福和北村易地搬迁点。 杨吉昆/摄

2021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福和北村搬迁点成功申报并实施美丽村庄建设项目,项目共投入544万元,包含搬迁点村内雨污、生活污水管网改造、人居环境提升、沉淀池、停车位建设等,并新建40亩大棚和水利灌溉设施。
村内垃圾实行分类处置、定期定时清运方式,统一由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理,实现“组保洁、村清运、乡收集、县处理”实现村内村外无垃圾;农村生活污水、畜禽粪污实现无害化处理。
据了解,2022年,福和村美丽村庄建设项目顺利结项。村民共同遵守《牛街乡脱贫攻坚项目管护制度》,爱护秀美山村,让生活更有颜值。
同时福和村作为洱海流域乡村,2018年开始按洱海保护治理相关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绿色生态转型发展,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
福和村党总支副书记龚玉明感慨:“在落实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禁售禁用等方面,全体村民都支持理解,工作进展很顺利,几年实施下来,福和村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安置点村民还利用屋边闲置区域搞庭院经济,发展生态种植,让助农增收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得益彰。“来看看我家的小院,里面还有宝贝呢!”村民罗连福热情地邀请驻村工作队参观自家“宝地”,“看,这个叫重楼,是较为名贵的中药材,品质好的一斤可以卖到100多元,一年可增加收入7000 元左右。”

党建引领乡风建设

文化振兴有温度
为了让搬迁群众聚民心、强民志、鼓士气,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一次次火塘会让乡风建设更加“接地气”。
“润斌已经带动种植中草药材 200 多亩,现在发展前景好,大家收益逐渐增加,但要做好定期培训……”在党员杨润斌家的火塘边,村党总支书记杨吉昆与大家围坐一圈,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福和村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营造好氛围,引导大家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创造更多财富,在文化浸润中不断聚民心强民志。
“以前我们这边的彩礼很高,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压力很大。现在好了,喜事新办,减少了攀比之风,前几天顺利订婚了!”村民杨龙高兴地说。
通过火塘会、公示栏等持续宣传《福和村红白理事会章程》,福和村革除了大操大办、打牌娱乐、封建迷信等陋习,让“丧事简办、喜事新办”思想贯穿于村民心中。每逢红白事,邻居们互相帮助,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乡风也更加文明。
“罗叔最近捡菌子怎么样?”“杨龙发的帮扶措施有了新变化!”篝火越烧越旺,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发言也越来越踊跃,吐露着心声和真情。
同时,搬迁点建成了文化活动室、文体活动区等公共服务场所,组织村民在白族“三月三”、火把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白族调对唱、白族打跳舞等文艺表演,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还举办“新时代乡村阅读季”阅读活动,通过农家书屋点亮文明新风,倡导搬迁群众多读书、读好书。
夏末秋初,漫步福和村,镶嵌有“自强诚信感党恩 共建美丽福和村”红底白字的公示公告栏在安置点格外显眼,也成为老百姓劳作之间、休息之余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窗口”。
2022年,福和村获评大理州“文明村镇”称号。杨吉昆表示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村级治理能力,让搬迁群众安居更乐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单位 :云南省委网信办驻福和村工作队)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本刊特稿    
部委省市

福和村:让搬迁群众安居更乐业

时间:2023-11-11 00:10:0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21期

作者:易琦 刘磊

随着夏日进入尾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牛街乡福和村开启了白族火把节狂欢,熊熊篝火照亮了大地,也映亮了百姓幸福的笑脸。

2016年,福和村34幢标准化白族民居建成,曾经居住在有地质隐患区域的34户191人作为洱源县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对象,顺利入住新居,过上了新生活。
福和村努力通过提升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力度、亮度、温度,和乡亲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0002.png
7月26日,在大理州洱源县福和村马铃薯地里,乡亲们喜获马铃薯大丰收。 杨子赣/摄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产业振兴有力度
早晨雾气弥散,在半山远眺,福和村的马铃薯地里已是一派丰收景象,乡亲们正忙着按照种类分拣、装袋、搬运。村民罗全吉说:“今年土豆大丰收,我打心眼里开心。土豆单价提升,真的变成了金豆豆。”
福和村地属高寒山区,产业发展困难重重,长期以来,主要以传统方式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产量低,老百姓收入少。为了增加收入,村里从下关引进大理市青松薯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村内进行马铃薯“订单种植”,和传统种植方式不同,公司注重“勤管理、重科学”的田间管理培训,希望可以通过技术支持、示范引领、订单种植等方式激发在村劳动力种植意愿。
据介绍,该公司为福和村120多户群众免费提供优质马铃薯种薯800亩,全程进行技术支持,以订单价格统一回收,全力打造福和马铃薯种薯基地。
如今,乡亲们每亩收益稳定在3000—4000元左右,并有30人左右实现就近务工。
“以前自己出钱买种子,管理不当,产量也不高,现在种子免费了,还指导我们种植,心里真的踏实。”村民罗全菊说,上半年他家的土豆已经赚了2万元。
此外,大理州农科院在福和村建设马铃薯繁育基地,繁育品种达几百个。乡亲们通过试种新品种,提升了传统马铃薯的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罗全菊感慨:“真是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我家住进了宽敞的大房子,修好了路,收土豆的车都可以直接开到田垄上,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背出来了。”在福和村马铃薯采挖现场,拖拉机等车辆来回穿梭,乡亲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孩子那会才一岁多,我就到河北工地打工,扣除路费、生活费,省吃俭用才有钱带回家,漂泊的日子真是苦。现在在冷库分拣、包装大荚豌豆,赚的差不多,还能陪伴家人,我已经很满足了。”村民杨桂香说,搬迁到新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生活有了盼头。
据了解,马铃薯之外,福和村大荚豌豆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余亩,每亩为农户带来4000多元种植收益。在此基础上,村里着重发展脱贫人口参与度高的豌豆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产地初加工产业。如今,福和豌豆冷藏站已投入使用,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8万元的租金收入,豌豆冷藏站为1400人提供就业,带动全产业链收入60万元。

共同守护青山绿水

生态振兴有亮度
微雨的清晨,福和北村易地搬迁点错落有致的白族民居被雨水洗刷一新,院内的李子树果实累累,罗树兰老人坐在庭院内绣着花,一幅和美乡村的生动画面跃然眼前。
“大半辈子住的都是土坯房,没想到现在还能住在水泥房里,厕所就在家里面,连水泥路都修到了家门口。”罗树兰说。
罗树兰的话道出了村里人的心声,“以前村子里垃圾乱扔,苍蝇特别多,现在有人定时清理垃圾,环境变化太大了。”
0003.png

2020年7月3日,薄雾笼罩下的福和北村易地搬迁点。 杨吉昆/摄

2021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福和北村搬迁点成功申报并实施美丽村庄建设项目,项目共投入544万元,包含搬迁点村内雨污、生活污水管网改造、人居环境提升、沉淀池、停车位建设等,并新建40亩大棚和水利灌溉设施。
村内垃圾实行分类处置、定期定时清运方式,统一由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理,实现“组保洁、村清运、乡收集、县处理”实现村内村外无垃圾;农村生活污水、畜禽粪污实现无害化处理。
据了解,2022年,福和村美丽村庄建设项目顺利结项。村民共同遵守《牛街乡脱贫攻坚项目管护制度》,爱护秀美山村,让生活更有颜值。
同时福和村作为洱海流域乡村,2018年开始按洱海保护治理相关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绿色生态转型发展,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
福和村党总支副书记龚玉明感慨:“在落实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禁售禁用等方面,全体村民都支持理解,工作进展很顺利,几年实施下来,福和村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安置点村民还利用屋边闲置区域搞庭院经济,发展生态种植,让助农增收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得益彰。“来看看我家的小院,里面还有宝贝呢!”村民罗连福热情地邀请驻村工作队参观自家“宝地”,“看,这个叫重楼,是较为名贵的中药材,品质好的一斤可以卖到100多元,一年可增加收入7000 元左右。”

党建引领乡风建设

文化振兴有温度
为了让搬迁群众聚民心、强民志、鼓士气,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一次次火塘会让乡风建设更加“接地气”。
“润斌已经带动种植中草药材 200 多亩,现在发展前景好,大家收益逐渐增加,但要做好定期培训……”在党员杨润斌家的火塘边,村党总支书记杨吉昆与大家围坐一圈,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福和村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营造好氛围,引导大家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创造更多财富,在文化浸润中不断聚民心强民志。
“以前我们这边的彩礼很高,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压力很大。现在好了,喜事新办,减少了攀比之风,前几天顺利订婚了!”村民杨龙高兴地说。
通过火塘会、公示栏等持续宣传《福和村红白理事会章程》,福和村革除了大操大办、打牌娱乐、封建迷信等陋习,让“丧事简办、喜事新办”思想贯穿于村民心中。每逢红白事,邻居们互相帮助,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乡风也更加文明。
“罗叔最近捡菌子怎么样?”“杨龙发的帮扶措施有了新变化!”篝火越烧越旺,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发言也越来越踊跃,吐露着心声和真情。
同时,搬迁点建成了文化活动室、文体活动区等公共服务场所,组织村民在白族“三月三”、火把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白族调对唱、白族打跳舞等文艺表演,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还举办“新时代乡村阅读季”阅读活动,通过农家书屋点亮文明新风,倡导搬迁群众多读书、读好书。
夏末秋初,漫步福和村,镶嵌有“自强诚信感党恩 共建美丽福和村”红底白字的公示公告栏在安置点格外显眼,也成为老百姓劳作之间、休息之余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窗口”。
2022年,福和村获评大理州“文明村镇”称号。杨吉昆表示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村级治理能力,让搬迁群众安居更乐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单位 :云南省委网信办驻福和村工作队)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