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江西赣县:“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时间:2022-04-13 11:46:36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何邦春 游仁浩

阳春三月,草木萌发,春光明媚,笔者深入赣县区乡村田野采访,但见田间地头处处呈现出春耕备耕的繁忙景象,各乡镇村民们或忙着在田埂除草,或用翻耕机在农田翻土……

近年来,赣州市赣县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农业为根基、以种养产业为支撑、以农旅融合为翅翼,持续挖掘多元经济腾飞元素,不断拓宽产业发展半径,布好乡村振兴“先手棋”。该区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方式,进一步挖掘“一村一品”发展潜力,因地制宜,打造品牌,促农增收。截至目前,该区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子都建起了“一村一品”产业,拓宽了人民群众致富渠道,阳埠乡黄沙村的腐竹、茅店镇茅店村的鱼苗孵化、大埠乡杨雅村百花蜂蜜等已经成为全区的“一村一品”明星品牌。

腐竹产业托起村民“致富梦”

近日,笔者走进赣县区阳埠乡黄沙村亮金腐竹专业合作社采访,合作社负责人陈良谨趁着晴暖天气,带领工人们挑选大豆、浸泡大豆、磨豆浆、翻晒腐竹……忙得不亦乐乎。   

陈良谨告诉笔者,为了保证传统手工腐竹的品质和口感,合作社坚守传统的柴火灶煮浆和人工挑膜等工序,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合作社采用了新型半自动化生产技术,实现了磨浆、滤浆、煮浆、均衡加温等环节全部采用自动化工艺,大大地节约了成本。

阳埠乡黄沙村是远近闻名的“腐竹村”,加工腐竹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在赣县区科协、教科体局等有关单位的支持下,该村通过“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加大科技支撑,通过大户带动、改良生产工艺、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做大做强腐竹这一特色产业,进一步助农增收。

“我在合作社务工已有五六年了,可以照顾到孩子,一天下来也一百多块的收入。”马埠村村民李华兰说。

“腐竹就是我们村的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合作社120口锅已全部投入生产,日产腐竹可达300斤,已带动马埠村等29户农户发展腐竹相关产业。下一步,要继续做大做强腐竹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亮金腐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良谨说。

培育鱼苗让群众“年年有余”

走进茅店镇茅店村,沿着通畅整洁的村道,一口口相连的鱼塘,倒映着丛丛翠竹,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茅店村头,数位鱼苗培育户正在巡塘。“我们村的鱼苗供不应求,几个月前,从于都来的客户把我家今年养的鱼苗全部订完了。”鱼苗养殖户游龙江笑着说。

茅店村紧邻茅店圩镇,距离赣县城区近,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3072人,村里山地3246亩,耕地面积630亩。过去只有个别精明农户零零星星搞鱼苗孵化,始终小打小闹,收效并不明显。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面推广“党支部+农户”发展模式,让鱼苗孵化传统产业重新绽放,村民走出了一条孵化鱼苗特色产业的绿色发展增收致富路。

  “我们把鱼苗孵化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积极引导脱贫户发展鱼苗孵化,脱贫户从事鱼苗孵化可享受500元/亩奖补资金,另外还可享受5万元贴息贷款。”村党总支书记谭品兵说。目前,茅店村鱼苗孵化产业方兴未艾,现有鱼苗孵化户50户,养殖鱼塘水面近百亩,年孵化出售各类鱼苗150万尾,鱼苗孵化产值100余万元,并带动7户脱贫户就业增收,还辐射带动万嵩村等周边行政村近20户农民发展鱼苗孵化产业。

小蜜蜂让小山村“风生水起”

走进大埠乡东南部的杨雅村,但见重峦叠翠,整个田野皆被绿色所覆盖,座落在群山环绕中的春明蜂场,养蜂大户湛春明夫妻俩戴着养蜂帽,正在蜂场检查蜂群,一箱箱蜜蜂在油茶林间格外显眼。

杨雅村海拔高度420多米,面积约2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510亩、林地面积1.06万亩,森林覆盖率81.4%,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399户,总人口1747人。森林茂密,蜜源条件好,当地农户自古有养蜂的习俗,自古盛产蜂蜜。如何让小传统做成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是全村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蜂产业做大做强,产业融合是根本。不能光养蜂,要蜜蜂搭台,经济唱戏,农民受益。近年来,杨雅村将蜂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每年6月,杨雅村的“蜂蜜节”都会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往打卡,品蜂蜜、赏美景,这个已经连续多年举办的蜂蜜节,早已成为杨雅村的一块金字招牌。而得益于“蜂蜜+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杨雅蜂蜜”的品牌也越来越响,产业越做越大,养蜂人也日益多起来。目前,全村有养蜂户76户,养蜂规模达7000余箱,建立养蜂专业合作社3家,年产蜂蜜达100吨左右,蜂产业年产值达400万元人民币。2021年,该村新建了1家蜂蜜加工厂,并取得了生产许可“SC”认证,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蜂蜜产业打下扎实基础。(作者单位:赣州市赣县区科学技术协会 赣州市赣县区融媒体中心)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产业振兴    

江西赣县:“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时间:2022-04-13 11:46:36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何邦春 游仁浩

阳春三月,草木萌发,春光明媚,笔者深入赣县区乡村田野采访,但见田间地头处处呈现出春耕备耕的繁忙景象,各乡镇村民们或忙着在田埂除草,或用翻耕机在农田翻土……

近年来,赣州市赣县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农业为根基、以种养产业为支撑、以农旅融合为翅翼,持续挖掘多元经济腾飞元素,不断拓宽产业发展半径,布好乡村振兴“先手棋”。该区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方式,进一步挖掘“一村一品”发展潜力,因地制宜,打造品牌,促农增收。截至目前,该区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子都建起了“一村一品”产业,拓宽了人民群众致富渠道,阳埠乡黄沙村的腐竹、茅店镇茅店村的鱼苗孵化、大埠乡杨雅村百花蜂蜜等已经成为全区的“一村一品”明星品牌。

腐竹产业托起村民“致富梦”

近日,笔者走进赣县区阳埠乡黄沙村亮金腐竹专业合作社采访,合作社负责人陈良谨趁着晴暖天气,带领工人们挑选大豆、浸泡大豆、磨豆浆、翻晒腐竹……忙得不亦乐乎。   

陈良谨告诉笔者,为了保证传统手工腐竹的品质和口感,合作社坚守传统的柴火灶煮浆和人工挑膜等工序,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合作社采用了新型半自动化生产技术,实现了磨浆、滤浆、煮浆、均衡加温等环节全部采用自动化工艺,大大地节约了成本。

阳埠乡黄沙村是远近闻名的“腐竹村”,加工腐竹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在赣县区科协、教科体局等有关单位的支持下,该村通过“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加大科技支撑,通过大户带动、改良生产工艺、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做大做强腐竹这一特色产业,进一步助农增收。

“我在合作社务工已有五六年了,可以照顾到孩子,一天下来也一百多块的收入。”马埠村村民李华兰说。

“腐竹就是我们村的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合作社120口锅已全部投入生产,日产腐竹可达300斤,已带动马埠村等29户农户发展腐竹相关产业。下一步,要继续做大做强腐竹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亮金腐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良谨说。

培育鱼苗让群众“年年有余”

走进茅店镇茅店村,沿着通畅整洁的村道,一口口相连的鱼塘,倒映着丛丛翠竹,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茅店村头,数位鱼苗培育户正在巡塘。“我们村的鱼苗供不应求,几个月前,从于都来的客户把我家今年养的鱼苗全部订完了。”鱼苗养殖户游龙江笑着说。

茅店村紧邻茅店圩镇,距离赣县城区近,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3072人,村里山地3246亩,耕地面积630亩。过去只有个别精明农户零零星星搞鱼苗孵化,始终小打小闹,收效并不明显。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面推广“党支部+农户”发展模式,让鱼苗孵化传统产业重新绽放,村民走出了一条孵化鱼苗特色产业的绿色发展增收致富路。

  “我们把鱼苗孵化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积极引导脱贫户发展鱼苗孵化,脱贫户从事鱼苗孵化可享受500元/亩奖补资金,另外还可享受5万元贴息贷款。”村党总支书记谭品兵说。目前,茅店村鱼苗孵化产业方兴未艾,现有鱼苗孵化户50户,养殖鱼塘水面近百亩,年孵化出售各类鱼苗150万尾,鱼苗孵化产值100余万元,并带动7户脱贫户就业增收,还辐射带动万嵩村等周边行政村近20户农民发展鱼苗孵化产业。

小蜜蜂让小山村“风生水起”

走进大埠乡东南部的杨雅村,但见重峦叠翠,整个田野皆被绿色所覆盖,座落在群山环绕中的春明蜂场,养蜂大户湛春明夫妻俩戴着养蜂帽,正在蜂场检查蜂群,一箱箱蜜蜂在油茶林间格外显眼。

杨雅村海拔高度420多米,面积约2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510亩、林地面积1.06万亩,森林覆盖率81.4%,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399户,总人口1747人。森林茂密,蜜源条件好,当地农户自古有养蜂的习俗,自古盛产蜂蜜。如何让小传统做成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是全村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蜂产业做大做强,产业融合是根本。不能光养蜂,要蜜蜂搭台,经济唱戏,农民受益。近年来,杨雅村将蜂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每年6月,杨雅村的“蜂蜜节”都会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往打卡,品蜂蜜、赏美景,这个已经连续多年举办的蜂蜜节,早已成为杨雅村的一块金字招牌。而得益于“蜂蜜+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杨雅蜂蜜”的品牌也越来越响,产业越做越大,养蜂人也日益多起来。目前,全村有养蜂户76户,养蜂规模达7000余箱,建立养蜂专业合作社3家,年产蜂蜜达100吨左右,蜂产业年产值达400万元人民币。2021年,该村新建了1家蜂蜜加工厂,并取得了生产许可“SC”认证,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蜂蜜产业打下扎实基础。(作者单位:赣州市赣县区科学技术协会 赣州市赣县区融媒体中心)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