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湖北通城:壮大集体经济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时间:2023-09-04 19:25:19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刘健 程隽

道路宽阔干净,庭院错落有致,塘堰水清岸美……9月4日,走在湖北省通城县五里镇尖山村的进村公路上,看到这个曾经不起眼村庄的美丽蜕变,这得益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壮大,让乡村振兴跑出了“加速度”。

“村里有产业,集体有收入,党组织就有了力量。”尖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双全说,这几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种植艾叶,让昔日不起眼的“路边草”长成了“致富草”,脱贫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村集体有钱了,村里各项事业也动起来了。

近年来,湖北省通城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功能,激励基层党组织探索适合本村发展多元路径,逐步形成了“一村一产业、村村有亮点”的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良好格局。

图片1.png

支部领办,让“输血”变成“造血”

金秋,沙堆镇港背村的油茶果已挂满枝头,远远望去,甚是喜人。

近年来,港背村以党建为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两委”班子率先垂范,党总支书记领办合作社,实行“村社合一”,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油茶基地+农户”的强村富民的好路子。

“回村工作吧!”2016年,尚未担任村支书的柳么意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离开工资高、福利好的沿海企业,进入港背村村委会工作,2018年2月接下“接力棒”,成为了村里的“领头雁”。

面对家乡的落后面貌,柳么意心里比谁都清楚,“等要靠”是无法改变贫困的,村里必须有自己的支柱产业,才能带着乡亲们走得远、富得快。

曾在外贸企业工作的柳么意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这让他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有着优势。

基于港背村山林山地多的特点,村“两委”商议出的第一个产业致富路就是种油茶,因为种油茶能够解决贫困户没有收入问题,也能够带动村集体增收。

油茶怎么种?种出来怎么销?柳么意改变过去吃大锅饭的模式,将油茶采摘承包出去,再划分责任片区,将村里的党员、村民小组组长、中心户等放在责任岗上,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确保了采摘质量高、收益好,给村集体带来了7万元的年收入。

“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级带头人。”县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头雁领航”工程实施以来,村级党组织带富能力显著提升,集体经济实现由外部“输血”向自身“造血”转变,全县2022年度村集体总收入达1406万元,其中由支部书记领办的村集体经济项目有46个。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通城县大力实施村干部“培优提能”计划,根据“书记强、班子优、党建强、集体经济收入高”标准建立基础数据库,组织“头雁”赴麻城市、红安县等地学习考察,开展各类培训36期3422人次。

图片2.png

招商合作,让“资源”变成“资金”

“除草、施肥……基地务工收入3000元左右,还兼顾家里农活,农闲可到村微工厂上班,赚点外快。”五里镇尖山村村民何九员扯起一把杂草后说道。

近年来,尖山村党支部拓宽升级艾草产业链,在合作社建立艾草仓储基地、艾制品加工车间,对艾草进行初加工,做成艾条、艾药包等产品;同时引进艾舒宝公司,对艾草进行深加工,做成艾帖、纸尿裤等,蹚出了一条“党支部+基地+公司+农户”的致富路子。

“起先是散户种植,量不大,销路也不通,实行规模化种植后,能够使用专业化的机械,节约了生产成本,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宽了销售渠道。”谈到尖山村的发展,村支书王双全信心十足。

“我们和尖山村在厂房租赁、艾叶收购、产品销售、优先用工等方面达成了合作,基本上形成了集艾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艾舒宝公司黎经理介绍,很多村民有了村里和公司的双重保障,都扩大了种植面积。

从村干部黎波口中了解到,艾叶种植基地通过“得租金”“赚薪金”的带动模式,先后流转23户农户土地,户均增收700元,已带动脱贫户、一般农户46人参与务工,实现年人均增收2000元,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尖山村先行先试,带好了头,五里镇将进一步深挖本地艾叶产业、生态农业等自然优势,带动全镇其余16个村(社区)共同发展,把艾叶产业做大做强。”五里镇党委书记韩旭辉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研讨会上说道。

图片5.png

抱团发展,由“单打”变为“共赢”

秋阳高照,农户们忙碌着收割水稻,这是四庄乡寺背村生态香稻基地田园美景。

寺背村是四庄河流经四村之一。为改变该河流域途径的新联村、华家村、四庄村、寺背村“四村”单打独斗、分散经营“梗阻”,四庄乡将四村组织到一起,建立“四庄河联合党委”,并在流域内建立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和服务驿站,让四村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群众共富。

调解矛盾、村民就业、提供服务……四庄河联合党委的“润滑剂”作用发挥明显,让河流途径区域形成了成片经营、规模布局、相互借鉴、共赢共进良好格局,各村的资源禀赋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上游发展以万果家园为辐射核心的民宿、生态水稻产业,在中游建立500亩元胡基地,在下游则开办规模化的果园种植基地。”四庄乡党委组织委员付健民介绍,整个四庄河流经区域产业经过统一规划,这样就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也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四庄村元胡药材基地丰收时,联合党委将四村富余劳动力召集到一起,解决了挖药材招不到工的难题,不仅保障了元胡在黄金期收获,还带动了四个村400户增收,每户增收500到4000元不等。

元胡让四个村尝到了甜头,新联村在发展油茶的同时,吸收借鉴四庄村元胡种植经验,在四庄河流域增加元胡种植面积200亩。

华家村推动果园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化发展,以务工、土地流转等形式带动四村农户180户,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寺背村则流转土地170余亩统一耕种水稻,采取人工插秧耘禾传统方式,带动四村脱贫户150户,村集体经济增收14万。

如今,联合党委推动党群共富的有益探索正在鄂南大地悄然绽放。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发展    

湖北通城:壮大集体经济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时间:2023-09-04 19:25:1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刘健 程隽

道路宽阔干净,庭院错落有致,塘堰水清岸美……9月4日,走在湖北省通城县五里镇尖山村的进村公路上,看到这个曾经不起眼村庄的美丽蜕变,这得益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壮大,让乡村振兴跑出了“加速度”。

“村里有产业,集体有收入,党组织就有了力量。”尖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双全说,这几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种植艾叶,让昔日不起眼的“路边草”长成了“致富草”,脱贫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村集体有钱了,村里各项事业也动起来了。

近年来,湖北省通城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功能,激励基层党组织探索适合本村发展多元路径,逐步形成了“一村一产业、村村有亮点”的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良好格局。

图片1.png

支部领办,让“输血”变成“造血”

金秋,沙堆镇港背村的油茶果已挂满枝头,远远望去,甚是喜人。

近年来,港背村以党建为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两委”班子率先垂范,党总支书记领办合作社,实行“村社合一”,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油茶基地+农户”的强村富民的好路子。

“回村工作吧!”2016年,尚未担任村支书的柳么意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离开工资高、福利好的沿海企业,进入港背村村委会工作,2018年2月接下“接力棒”,成为了村里的“领头雁”。

面对家乡的落后面貌,柳么意心里比谁都清楚,“等要靠”是无法改变贫困的,村里必须有自己的支柱产业,才能带着乡亲们走得远、富得快。

曾在外贸企业工作的柳么意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这让他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有着优势。

基于港背村山林山地多的特点,村“两委”商议出的第一个产业致富路就是种油茶,因为种油茶能够解决贫困户没有收入问题,也能够带动村集体增收。

油茶怎么种?种出来怎么销?柳么意改变过去吃大锅饭的模式,将油茶采摘承包出去,再划分责任片区,将村里的党员、村民小组组长、中心户等放在责任岗上,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确保了采摘质量高、收益好,给村集体带来了7万元的年收入。

“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级带头人。”县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头雁领航”工程实施以来,村级党组织带富能力显著提升,集体经济实现由外部“输血”向自身“造血”转变,全县2022年度村集体总收入达1406万元,其中由支部书记领办的村集体经济项目有46个。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通城县大力实施村干部“培优提能”计划,根据“书记强、班子优、党建强、集体经济收入高”标准建立基础数据库,组织“头雁”赴麻城市、红安县等地学习考察,开展各类培训36期3422人次。

图片2.png

招商合作,让“资源”变成“资金”

“除草、施肥……基地务工收入3000元左右,还兼顾家里农活,农闲可到村微工厂上班,赚点外快。”五里镇尖山村村民何九员扯起一把杂草后说道。

近年来,尖山村党支部拓宽升级艾草产业链,在合作社建立艾草仓储基地、艾制品加工车间,对艾草进行初加工,做成艾条、艾药包等产品;同时引进艾舒宝公司,对艾草进行深加工,做成艾帖、纸尿裤等,蹚出了一条“党支部+基地+公司+农户”的致富路子。

“起先是散户种植,量不大,销路也不通,实行规模化种植后,能够使用专业化的机械,节约了生产成本,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宽了销售渠道。”谈到尖山村的发展,村支书王双全信心十足。

“我们和尖山村在厂房租赁、艾叶收购、产品销售、优先用工等方面达成了合作,基本上形成了集艾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艾舒宝公司黎经理介绍,很多村民有了村里和公司的双重保障,都扩大了种植面积。

从村干部黎波口中了解到,艾叶种植基地通过“得租金”“赚薪金”的带动模式,先后流转23户农户土地,户均增收700元,已带动脱贫户、一般农户46人参与务工,实现年人均增收2000元,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尖山村先行先试,带好了头,五里镇将进一步深挖本地艾叶产业、生态农业等自然优势,带动全镇其余16个村(社区)共同发展,把艾叶产业做大做强。”五里镇党委书记韩旭辉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研讨会上说道。

图片5.png

抱团发展,由“单打”变为“共赢”

秋阳高照,农户们忙碌着收割水稻,这是四庄乡寺背村生态香稻基地田园美景。

寺背村是四庄河流经四村之一。为改变该河流域途径的新联村、华家村、四庄村、寺背村“四村”单打独斗、分散经营“梗阻”,四庄乡将四村组织到一起,建立“四庄河联合党委”,并在流域内建立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和服务驿站,让四村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群众共富。

调解矛盾、村民就业、提供服务……四庄河联合党委的“润滑剂”作用发挥明显,让河流途径区域形成了成片经营、规模布局、相互借鉴、共赢共进良好格局,各村的资源禀赋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上游发展以万果家园为辐射核心的民宿、生态水稻产业,在中游建立500亩元胡基地,在下游则开办规模化的果园种植基地。”四庄乡党委组织委员付健民介绍,整个四庄河流经区域产业经过统一规划,这样就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也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四庄村元胡药材基地丰收时,联合党委将四村富余劳动力召集到一起,解决了挖药材招不到工的难题,不仅保障了元胡在黄金期收获,还带动了四个村400户增收,每户增收500到4000元不等。

元胡让四个村尝到了甜头,新联村在发展油茶的同时,吸收借鉴四庄村元胡种植经验,在四庄河流域增加元胡种植面积200亩。

华家村推动果园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化发展,以务工、土地流转等形式带动四村农户180户,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寺背村则流转土地170余亩统一耕种水稻,采取人工插秧耘禾传统方式,带动四村脱贫户150户,村集体经济增收14万。

如今,联合党委推动党群共富的有益探索正在鄂南大地悄然绽放。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