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安徽凤台县:农业生产大托管激活增收新引擎 “五向发力”引领强村富民之路

时间:2023-09-07 22:33:02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作者:苏建星

近年来,安徽省凤台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坚持新发展理念,大胆改革创新,将“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引领农村“三变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在全省率先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打造具有凤台标识的“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等系列工作模式,实现“企业主体创效益、集体经济能增益、普通农户得利益、脱贫人口有收益”的多方共赢局面,先后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家部委领导肯定。目前,全县321个经营主体在183个村开展农业生产大托管工作,累计托管耕地面积94.2万亩,平均每个集中托管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每亩土地为农户年均增收达600元。

核心要素赋能,筑牢集中托管“硬支撑”

一是形成组织推进“一盘棋”。成立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大托管领导小组,下设土地托管推进工作专班,统筹协调推进全县大托管改革提质扩面工作。制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议事协调机制,定期组织纪检、组织、科技、金融、乡村振兴、税务等11家部门定期研判解决问题,推动任务落实落地,2023年以来累计召开调度会议20余次。

二是用好政策引导“指挥棒”。出台《凤台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凤台县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提质扩面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结合实际,为土地托管设立探索起步、提标扩面、提质增效三个阶段。制定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规范,突出政策导向作用,对全程托管1000亩以上的托管服务主体进行重点支持。

三是构建主体竞争“赛马场”。瞄准土地托管主体培育,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及“三变”改革,深入推进清产核资、成员认定、股权量化、成立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重点任务,持续激活释放农村经济发展动能。有经营性资产的村“三变”改革工作已完成90%以上,累计成立235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321个托管经营主体、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0多个。

四是打好资源投入“组合拳”。利用2022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1358.9万元,定向补贴农业生产“大托管”全环节。结合“两强一增”专项行动,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两万亩,组织404名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动用400家无人机开展统防统治,覆盖全县耕地面积80%以上。2022年,全县共投入各类农机具8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97.8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5.6%,。

特色平台联建,锻造委托服务“大载体”

打造全要素运营服务平台。从市场逻辑出发,用好用活“农管家”农业服务平台,接入银行、保险、皖事通、农资农技等服务平台,实现贷款申请、保险理赔、土地确权和托管信息查询、农技农资在线咨询等一个App“全网通”。“农管家”通过全程参与推广宣传、农资集采、田地整理、信息管理、品牌打造等各环节,在整合资源、协调管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完善全链条生产服务平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成立“县级大托管服务中心、乡镇大托管办公室、村级大托管服务室”,围绕州来绿港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粮食生产类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与销售企业、一般托管主体等不同企业需求进行分层分级服务,在规划布局、合同签订、政策审核、政企协调、问题咨询等方面提供全流程服务。

搭建全方位金融服务平台。探索整合现有村级农业保险服务点、金融服务室等,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统一设立“乡村振兴服务窗口”,形成“1+3+N”模式,对托管经营主体提供信用贷款、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农业保险、财政激励“五个支持”。截至目前,全县22.5万亩土地完成投保,各类银行为托管主体发放贷款1.16亿元,预计可减免担保费46.4万元、利息补贴208万元。

弯道主动求变,创造模式变革“突破点”

创新委托模式,实现降本增效。 通过发放标注地块坐标的土地确权电子证照,解决农户“后顾之忧”。建立“二次委托”新方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再委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集中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生产经营。通过集中采购,提升议价能力,化肥每吨可减少采购成本200元,农药每亩可降低费用15元,每亩综合每年节本增效400元以上。

创新联动模式,突出党建引领。实行村党组织“强基提能”、驻村工作队“示范带动”、干部挂职“青春助力”等七项行动,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累计弱涣散村党组织11个,切实加强党组织对土地托管工作的全面领导。选派10名选调生、33名村级后备干部到农业生产托管一线岗位锻炼提升,43名选派第一书记围绕土地托管等乡村振兴主题工作开展“擂台比武”3期。

创新激励模式,明确考核奖惩。将大托管工作作为对乡镇乡村振兴考核重要内容,对未完成托管任务的乡镇,实行乡村振兴考核一票否优。对完成托管任务的乡镇在奖励10万元基础上给予阶梯式奖励,最高可达25万元;明确村集体可将托管收益的30%用于工作奖励,托管面积达规定指标的可额外再获2万元奖励。截至目前,11个乡镇实现了整乡镇托管,38个村实现了整村托管,全县托管总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近35%。

产业布局衔接,做优农业经济“增长极”

找准“人才+研发”的攻关方向。加强全县农业人才培育,全县现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研究员52人。与中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上海水产大学等十余所大院大所加强合作。依托3万亩良种繁育基地,自主研发“凤科1205”、“皖稻68”、“泉糯669”等小麦、水稻品种13个。首创“稻茬麦高畦防渍害栽培技术规范”,研发“小麦高畦降渍播种开沟一体机”等专业设备,有效攻克稻茬小麦适期播种难、麦田渍害重等问题。

打通“品牌+转化”的渠道通道。最大程度发挥地方农产品资源优势,利用区域性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淮畔良品”,持续推广“凤台糯米”系列等地方特色品牌,“马店糯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全力打造电商直播“凤台品牌”,指导全县600余家电商经营主体参与直播带货,懒猫拼拼、归群电子等电商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签订供销合同超过1000万元。

建强“产业+配套”的集群体系。结合托管土地空间分布,稳步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布局和结构优化,使用衔接补助乡村振兴资金1380万元,实施粮食烘干收储项目4个,年烘干收储能力达3.6万吨。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对接国武粮油、日福面粉等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生产,提升粮食综合生产效益。西商农商城冷链物流园省级冷链集配中心顺利建成,农产品加工后可直达合肥、南京等城市。

多方主体共赢,扭住联农兴村“牛鼻子”

“饭碗”端的更牢。通过“大托管”改革,把闲置耕地都种上了粮食,有效解决“冬闲田”“抛荒田”等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维护粮食安全。202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42.6万亩,粮食总产达61.17万吨,成功抵御旱情、疫情双重冲击,实现粮食“十九”连丰。其中,托管田平均每亩增产5%以上,其中小麦每亩增产60斤,水稻预计每亩增产100斤。

“蛋糕”做的更大。实行“保底收益+分红”模式,收益按照村集体、农户、经营主体2:3:5的比例进行二次分红,以土地资源流转得租金、参与就业得工资、参与入股得分红,打破农户土地收益瓶颈。经测算,2023年全县“大托管”可带动农民增收1.68亿元,户均增收2000元。带动脱贫人口、监测对象4138人,年度创收581.2万元,350名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直接在相关产业就业。

“活水”充分涌流。实施“大托管”的村集体既可以通过收取“大托管”管理费、土地整理额外多出的可种耕地收益、自营农业生产等方式实现“直接收益”,也可以提留部分收益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形成“间接收益”,实现良好循环。2022年,大托管带动213个村集体平均增收3万元,全县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强村增加到113个,占全部行政村的比重达到53.05%。其中38个出列村村均托管土地1095亩,2023年土地托管平均增收近5万元,较上年增长49.4%。

0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乡村发展    

安徽凤台县:农业生产大托管激活增收新引擎 “五向发力”引领强村富民之路

时间:2023-09-07 22:33:0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网

作者:苏建星

近年来,安徽省凤台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坚持新发展理念,大胆改革创新,将“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引领农村“三变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在全省率先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打造具有凤台标识的“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等系列工作模式,实现“企业主体创效益、集体经济能增益、普通农户得利益、脱贫人口有收益”的多方共赢局面,先后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家部委领导肯定。目前,全县321个经营主体在183个村开展农业生产大托管工作,累计托管耕地面积94.2万亩,平均每个集中托管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每亩土地为农户年均增收达600元。

核心要素赋能,筑牢集中托管“硬支撑”

一是形成组织推进“一盘棋”。成立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大托管领导小组,下设土地托管推进工作专班,统筹协调推进全县大托管改革提质扩面工作。制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议事协调机制,定期组织纪检、组织、科技、金融、乡村振兴、税务等11家部门定期研判解决问题,推动任务落实落地,2023年以来累计召开调度会议20余次。

二是用好政策引导“指挥棒”。出台《凤台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凤台县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提质扩面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结合实际,为土地托管设立探索起步、提标扩面、提质增效三个阶段。制定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规范,突出政策导向作用,对全程托管1000亩以上的托管服务主体进行重点支持。

三是构建主体竞争“赛马场”。瞄准土地托管主体培育,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及“三变”改革,深入推进清产核资、成员认定、股权量化、成立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重点任务,持续激活释放农村经济发展动能。有经营性资产的村“三变”改革工作已完成90%以上,累计成立235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321个托管经营主体、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0多个。

四是打好资源投入“组合拳”。利用2022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1358.9万元,定向补贴农业生产“大托管”全环节。结合“两强一增”专项行动,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两万亩,组织404名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动用400家无人机开展统防统治,覆盖全县耕地面积80%以上。2022年,全县共投入各类农机具8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97.8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5.6%,。

特色平台联建,锻造委托服务“大载体”

打造全要素运营服务平台。从市场逻辑出发,用好用活“农管家”农业服务平台,接入银行、保险、皖事通、农资农技等服务平台,实现贷款申请、保险理赔、土地确权和托管信息查询、农技农资在线咨询等一个App“全网通”。“农管家”通过全程参与推广宣传、农资集采、田地整理、信息管理、品牌打造等各环节,在整合资源、协调管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完善全链条生产服务平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成立“县级大托管服务中心、乡镇大托管办公室、村级大托管服务室”,围绕州来绿港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粮食生产类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与销售企业、一般托管主体等不同企业需求进行分层分级服务,在规划布局、合同签订、政策审核、政企协调、问题咨询等方面提供全流程服务。

搭建全方位金融服务平台。探索整合现有村级农业保险服务点、金融服务室等,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统一设立“乡村振兴服务窗口”,形成“1+3+N”模式,对托管经营主体提供信用贷款、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农业保险、财政激励“五个支持”。截至目前,全县22.5万亩土地完成投保,各类银行为托管主体发放贷款1.16亿元,预计可减免担保费46.4万元、利息补贴208万元。

弯道主动求变,创造模式变革“突破点”

创新委托模式,实现降本增效。 通过发放标注地块坐标的土地确权电子证照,解决农户“后顾之忧”。建立“二次委托”新方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再委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集中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生产经营。通过集中采购,提升议价能力,化肥每吨可减少采购成本200元,农药每亩可降低费用15元,每亩综合每年节本增效400元以上。

创新联动模式,突出党建引领。实行村党组织“强基提能”、驻村工作队“示范带动”、干部挂职“青春助力”等七项行动,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累计弱涣散村党组织11个,切实加强党组织对土地托管工作的全面领导。选派10名选调生、33名村级后备干部到农业生产托管一线岗位锻炼提升,43名选派第一书记围绕土地托管等乡村振兴主题工作开展“擂台比武”3期。

创新激励模式,明确考核奖惩。将大托管工作作为对乡镇乡村振兴考核重要内容,对未完成托管任务的乡镇,实行乡村振兴考核一票否优。对完成托管任务的乡镇在奖励10万元基础上给予阶梯式奖励,最高可达25万元;明确村集体可将托管收益的30%用于工作奖励,托管面积达规定指标的可额外再获2万元奖励。截至目前,11个乡镇实现了整乡镇托管,38个村实现了整村托管,全县托管总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近35%。

产业布局衔接,做优农业经济“增长极”

找准“人才+研发”的攻关方向。加强全县农业人才培育,全县现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研究员52人。与中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上海水产大学等十余所大院大所加强合作。依托3万亩良种繁育基地,自主研发“凤科1205”、“皖稻68”、“泉糯669”等小麦、水稻品种13个。首创“稻茬麦高畦防渍害栽培技术规范”,研发“小麦高畦降渍播种开沟一体机”等专业设备,有效攻克稻茬小麦适期播种难、麦田渍害重等问题。

打通“品牌+转化”的渠道通道。最大程度发挥地方农产品资源优势,利用区域性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淮畔良品”,持续推广“凤台糯米”系列等地方特色品牌,“马店糯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全力打造电商直播“凤台品牌”,指导全县600余家电商经营主体参与直播带货,懒猫拼拼、归群电子等电商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签订供销合同超过1000万元。

建强“产业+配套”的集群体系。结合托管土地空间分布,稳步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布局和结构优化,使用衔接补助乡村振兴资金1380万元,实施粮食烘干收储项目4个,年烘干收储能力达3.6万吨。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对接国武粮油、日福面粉等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生产,提升粮食综合生产效益。西商农商城冷链物流园省级冷链集配中心顺利建成,农产品加工后可直达合肥、南京等城市。

多方主体共赢,扭住联农兴村“牛鼻子”

“饭碗”端的更牢。通过“大托管”改革,把闲置耕地都种上了粮食,有效解决“冬闲田”“抛荒田”等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维护粮食安全。202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42.6万亩,粮食总产达61.17万吨,成功抵御旱情、疫情双重冲击,实现粮食“十九”连丰。其中,托管田平均每亩增产5%以上,其中小麦每亩增产60斤,水稻预计每亩增产100斤。

“蛋糕”做的更大。实行“保底收益+分红”模式,收益按照村集体、农户、经营主体2:3:5的比例进行二次分红,以土地资源流转得租金、参与就业得工资、参与入股得分红,打破农户土地收益瓶颈。经测算,2023年全县“大托管”可带动农民增收1.68亿元,户均增收2000元。带动脱贫人口、监测对象4138人,年度创收581.2万元,350名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直接在相关产业就业。

“活水”充分涌流。实施“大托管”的村集体既可以通过收取“大托管”管理费、土地整理额外多出的可种耕地收益、自营农业生产等方式实现“直接收益”,也可以提留部分收益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形成“间接收益”,实现良好循环。2022年,大托管带动213个村集体平均增收3万元,全县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强村增加到113个,占全部行政村的比重达到53.05%。其中38个出列村村均托管土地1095亩,2023年土地托管平均增收近5万元,较上年增长49.4%。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