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马山县: 因地制宜发展桑蚕产业 带动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时间:2020-05-14 11:01:09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黄冠超 蔡宁伟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宁市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因地制宜,围绕“农村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种桑养蚕,使桑蚕产业成为该村的重要农业支柱产业。2019年,龙昌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贡献6万元。

破解难题,因地制宜调整产业。龙昌村是马山县贫困村之一,地处偏僻,四面环山,易涝易旱。全村882户3539人,耕地面积2950亩,均为旱地,人均耕地约0.8亩。以前农作物均以种植产值低的玉米为主,但却因为内涝受损严重,影响收入,特别是丹同片区1000多亩耕地,每年受淹多次,每次短的一星期,长的一个多月,严重影响了丹同片区300多户1200多人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克服自然灾害影响增加村民收入?如何发展壮大产业摘掉贫困村“帽子”?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寻找能够支撑村里长远发展的产业,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经过多次考察调研,最后选择了一条比较符合本村的产业路子——种桑养蚕,把具有“短、平、快”优势的种桑养蚕产业作为特色扶贫产业来抓。桑树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根系发达易发芽,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不容易受淹,具有极其的旺盛生命力,而且近年来蚕茧价格比较稳定,每公斤50至60元,种桑养蚕产值和收入大大超过种植传统的玉米农作物。产业已经确定,蓝图已经描绘,如何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调整他们原有的不合理种植结构,又成为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的一道难题。

能人带头,多措并举发展产业。按照常规的做法,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先进村入户宣传发动,但是群众却持怀疑态度,不理解不支持,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众要致富,关键在支部。2014年,龙昌村以村委牵头,成立马山县昌隆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村党总支书、村委主任带头拿出自家耕地60亩为种桑养蚕基地,建设550平方米的养蚕房,组织部分党员、经济能人、贫困户先做种桑养蚕示范,然后逐步带动全村步入种桑养蚕产业。2016年,龙昌村引进种植了10亩果桑和8亩桂桑优12,尽管当年遇到涝灾,但由于桑树耐涝,水涝消退后经过管理,亩桑产值还是达了1260元。桑树很强的耐涝能力和较高的可比效益,让龙昌村的村民看到了发展蚕桑产业才是最靠谱的脱贫致富门路,于是纷纷加入了种桑养蚕的行列,全村蚕茧产量和产值逐年增加。2018年蚕茧产量28吨,产值140万元;2019年蚕茧产量32吨,产值160万元;2020年预计蚕茧产量36吨左右,产值将达180万元。通过种桑养蚕,养蚕农户年均增收1.5万-2万元左右。2018年,龙昌村创建了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新增种桑面积近300亩,新增覆盖贫困户48户,一般农户58户,人口约480人。目前,全村有种桑养蚕农民合作社5个,3名种桑养蚕创业致富带头人,家庭农场1个,独立蚕房7个3500多平米,桑枝粉碎加工厂房1处,桑园种植面积约700亩(其中蚕桑450亩,果桑250亩),规模连片达到100亩以上。龙昌村丹同片区也成为集中连片的桑园基地和桑葚种植示范基地,覆盖和受益贫困户170多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脱贫。

展望未来,巩固成果壮大产业。两年来,在主抓种桑养蚕产业下,龙昌村围绕产业发展、贫困户增收打造了“一种五养两园一车间”的“1521”发展思路,“一种”即种桑,“五养”即养蚕、养猪、养羊、养鸡、养牛,“两园”即创建桑蚕扶贫产业示范园和生猪养殖扶贫产业示范园,“一车间”即创建粤桂帮扶就业扶贫车间。经过努力,龙昌村“1521”品牌效应初步显现。2019年,龙昌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群众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和决战决胜之年,龙昌村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发展壮大桑蚕产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通过组织采购蚕种、桑苗、蚕具、蚕药,回收、销售农户生产的产品,开展桑蚕种养技术培训及咨询各项服务工作,转变“栽桑只为养蚕”观念,立足“蚕桑+”模式,与科技部门合作共建,发展“桑叶养蚕+桑果采摘+桑枝养羊”的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科技扶贫的作用,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共同巩固桑蚕产业成效,使桑蚕成为村民的“摇钱树”和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马山县: 因地制宜发展桑蚕产业 带动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时间:2020-05-14 11:01:09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黄冠超 蔡宁伟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宁市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因地制宜,围绕“农村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种桑养蚕,使桑蚕产业成为该村的重要农业支柱产业。2019年,龙昌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贡献6万元。

破解难题,因地制宜调整产业。龙昌村是马山县贫困村之一,地处偏僻,四面环山,易涝易旱。全村882户3539人,耕地面积2950亩,均为旱地,人均耕地约0.8亩。以前农作物均以种植产值低的玉米为主,但却因为内涝受损严重,影响收入,特别是丹同片区1000多亩耕地,每年受淹多次,每次短的一星期,长的一个多月,严重影响了丹同片区300多户1200多人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克服自然灾害影响增加村民收入?如何发展壮大产业摘掉贫困村“帽子”?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寻找能够支撑村里长远发展的产业,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经过多次考察调研,最后选择了一条比较符合本村的产业路子——种桑养蚕,把具有“短、平、快”优势的种桑养蚕产业作为特色扶贫产业来抓。桑树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根系发达易发芽,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不容易受淹,具有极其的旺盛生命力,而且近年来蚕茧价格比较稳定,每公斤50至60元,种桑养蚕产值和收入大大超过种植传统的玉米农作物。产业已经确定,蓝图已经描绘,如何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调整他们原有的不合理种植结构,又成为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的一道难题。

能人带头,多措并举发展产业。按照常规的做法,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先进村入户宣传发动,但是群众却持怀疑态度,不理解不支持,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众要致富,关键在支部。2014年,龙昌村以村委牵头,成立马山县昌隆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村党总支书、村委主任带头拿出自家耕地60亩为种桑养蚕基地,建设550平方米的养蚕房,组织部分党员、经济能人、贫困户先做种桑养蚕示范,然后逐步带动全村步入种桑养蚕产业。2016年,龙昌村引进种植了10亩果桑和8亩桂桑优12,尽管当年遇到涝灾,但由于桑树耐涝,水涝消退后经过管理,亩桑产值还是达了1260元。桑树很强的耐涝能力和较高的可比效益,让龙昌村的村民看到了发展蚕桑产业才是最靠谱的脱贫致富门路,于是纷纷加入了种桑养蚕的行列,全村蚕茧产量和产值逐年增加。2018年蚕茧产量28吨,产值140万元;2019年蚕茧产量32吨,产值160万元;2020年预计蚕茧产量36吨左右,产值将达180万元。通过种桑养蚕,养蚕农户年均增收1.5万-2万元左右。2018年,龙昌村创建了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新增种桑面积近300亩,新增覆盖贫困户48户,一般农户58户,人口约480人。目前,全村有种桑养蚕农民合作社5个,3名种桑养蚕创业致富带头人,家庭农场1个,独立蚕房7个3500多平米,桑枝粉碎加工厂房1处,桑园种植面积约700亩(其中蚕桑450亩,果桑250亩),规模连片达到100亩以上。龙昌村丹同片区也成为集中连片的桑园基地和桑葚种植示范基地,覆盖和受益贫困户170多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脱贫。

展望未来,巩固成果壮大产业。两年来,在主抓种桑养蚕产业下,龙昌村围绕产业发展、贫困户增收打造了“一种五养两园一车间”的“1521”发展思路,“一种”即种桑,“五养”即养蚕、养猪、养羊、养鸡、养牛,“两园”即创建桑蚕扶贫产业示范园和生猪养殖扶贫产业示范园,“一车间”即创建粤桂帮扶就业扶贫车间。经过努力,龙昌村“1521”品牌效应初步显现。2019年,龙昌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群众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和决战决胜之年,龙昌村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发展壮大桑蚕产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通过组织采购蚕种、桑苗、蚕具、蚕药,回收、销售农户生产的产品,开展桑蚕种养技术培训及咨询各项服务工作,转变“栽桑只为养蚕”观念,立足“蚕桑+”模式,与科技部门合作共建,发展“桑叶养蚕+桑果采摘+桑枝养羊”的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科技扶贫的作用,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共同巩固桑蚕产业成效,使桑蚕成为村民的“摇钱树”和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