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藏”在山林间的 “致富经”

时间:2020-05-18 19:18:37来源:中国扶贫网作者:宋浩

皖南多山,风光旖旎。然而,山区乡村往往人多地少,发展产业难,是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香隅镇白岭村就是这样一个山里村落。作为香隅镇唯一的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户253人。“山清水秀的好景色,却变不成钱、填不饱肚子,外出打工成了唯一出路。”刚到村里开展扶贫工作时,东至县政法委副书记、白岭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童方春一度感到无从下手。

“办法总比困难多。”童方春经过调研后发现,山林坡地多适合发展特色种养殖,多名有志青年也打算回乡创业,缺的就是支持和引导。之后,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带动下,白岭村找到了在山林间做文章的“产业致富经”。

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发展的产业

白岭村多为坡地林地,以前利用价值低,村民辛苦一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由于穷,外面企业不愿来,村里青年往外跑。

“以前家庭单干的模式,是为了解决吃饱饭的问题,而现在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要发展集体产业。”童方春和白岭村党支部书记高先发商量后,决定流转土地,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好产业。

2017年3月,白岭村食用菌生产基地顺利启动,打响了白岭村振兴产业的“第一枪”。如今两年过去了,这里年产食用菌20万棒,每年销售收入都超百万元。“贫困户不仅能优先就业,更能享受到基地的利润分红,每年还能带给村集体2—3万元的稳定收入。”童方春告诉记者。

白岭村的地势情况和所处的地理纬度,特别适宜安吉白茶的生长。经过多方协调,村集体从村民手中流转一片占地100多亩的坡地和林地,将其规划成安吉白茶产业基地。

村后山谷间有一片狭长的水浇地,原是人们种植水稻的口粮地,如今已荒废闲置。“我和童书记商量后,决定引进农业科技新品‘中秋酥脆枣’,并结合发展林下经济,配合搞本地土鸡养殖。” 高先发算了一笔账,“鸡帮树除草,既省去了一笔费用,鸡粪又是天然有机肥,可谓一举两得。”

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回乡创业

十几年前,村民王苏红兄弟前往浙江安吉从事白茶业务。十几年下来,兄弟俩都成了行家。“茶树喜欢山地生长,白岭村也种茶,但品种不行,卖不上价钱。”王苏红兄弟俩开始琢磨回乡创业,但又担心,“土地都在个人手上,茶树种下三年才能产茶,不知道能不能得到政策的支持。”

得知王苏红的顾虑后,童方春决定将此前流转的100多亩茶园种植地转包给他们。“土地的问题解决了,村里又帮我申请到30万元的扶贫产业资金,彻底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王苏红话语中满是感激。

“要让一些在外地经商务工成功的青年才俊回乡创业,就先要让他们放下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家乡发展中来。”高先发说,“先筑巢,再引凤。大家看到了村里发展也不错,不用劝就会返乡创业,有了人自然不愁发展的事。”

长远规划,乡村振兴要赢在未来

“我们将扶贫资金全部给了集体产业,一是解决了直接给钱容易养懒汉的问题;二是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直接推动了乡村振兴。”童方春给记者讲起了村里的“产业致富经”,“食用菌基地入股30万元,池州琨岗矿业有限公司入股27.3万元,白茶基地30万元、安东投资集团10万元……这些都算是村集体入股,每年按照8%的回报率给贫困户进行定向分红。几年后,本金归村集体收回。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户脱了贫,集体经济也壮大了,实现了共赢。”

驱车沿着乡村公路往山里驶去,一路风景如画,到了白茆水库,更是宛若江南。“以前水库有人搞养殖,投放饲料污染了水源,我们就叫停了这种水产养殖方式。”高先发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多的休整,白茆水库已恢复了往日生机,“去年村里投放了15万元的鱼苗,让其自然繁殖,水库周边准备规划成休闲步道,将来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旅游生态公园。”

要想振兴乡村,先要做好规划。童方春早有打算,白茶种植基地一面山坡种白茶,另一面种黄茶,中间是村集体发展的黄蜜桃树种植,道路两旁则是四新园公司种植的成片荷花、菊花以及中药材。“桃花满山红,红黄呼应的山坡,沿路开满的荷花、菊花,无论哪个时节,都十分美丽。”按照童方春的设计,未来游客们可以来白岭村体验纯正的山间生活,“吃土鸡,喝白茶,赏荷花,游水库,无比逍遥。”

山水相依,建设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白岭村多山,道路多顺山而建,狭窄且不安全,遇到雨季时,还有被冲毁的风险。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白岭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河道通畅了,新桥修好了,公路硬化了……这些变化,让68岁的贫苦户朱国祥心里乐开了花,“现在的生活,真是越过得有滋味。”

香隅镇党委委员钱元舟分管镇里扶贫工作,也一直关注着白岭村的发展变化。“白岭村这几年变化之大主要是得益于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好路子。”在钱元舟看来,“有了产业,乡村振兴才会具备造血功能。”

当前,中国农村发展普遍面临空心化问题,归根结底,振兴产业是关键。“白岭村这几年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只要选对路子、找对办法,就能变劣势为优势,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东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美超告诉记者。

微信图片_20200518191431.png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香隅镇白岭村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程 君/摄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标签经验交流    
观察思考

“藏”在山林间的 “致富经”

时间:2020-05-18 19:18:37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宋浩

皖南多山,风光旖旎。然而,山区乡村往往人多地少,发展产业难,是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香隅镇白岭村就是这样一个山里村落。作为香隅镇唯一的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户253人。“山清水秀的好景色,却变不成钱、填不饱肚子,外出打工成了唯一出路。”刚到村里开展扶贫工作时,东至县政法委副书记、白岭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童方春一度感到无从下手。

“办法总比困难多。”童方春经过调研后发现,山林坡地多适合发展特色种养殖,多名有志青年也打算回乡创业,缺的就是支持和引导。之后,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带动下,白岭村找到了在山林间做文章的“产业致富经”。

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发展的产业

白岭村多为坡地林地,以前利用价值低,村民辛苦一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由于穷,外面企业不愿来,村里青年往外跑。

“以前家庭单干的模式,是为了解决吃饱饭的问题,而现在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要发展集体产业。”童方春和白岭村党支部书记高先发商量后,决定流转土地,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好产业。

2017年3月,白岭村食用菌生产基地顺利启动,打响了白岭村振兴产业的“第一枪”。如今两年过去了,这里年产食用菌20万棒,每年销售收入都超百万元。“贫困户不仅能优先就业,更能享受到基地的利润分红,每年还能带给村集体2—3万元的稳定收入。”童方春告诉记者。

白岭村的地势情况和所处的地理纬度,特别适宜安吉白茶的生长。经过多方协调,村集体从村民手中流转一片占地100多亩的坡地和林地,将其规划成安吉白茶产业基地。

村后山谷间有一片狭长的水浇地,原是人们种植水稻的口粮地,如今已荒废闲置。“我和童书记商量后,决定引进农业科技新品‘中秋酥脆枣’,并结合发展林下经济,配合搞本地土鸡养殖。” 高先发算了一笔账,“鸡帮树除草,既省去了一笔费用,鸡粪又是天然有机肥,可谓一举两得。”

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回乡创业

十几年前,村民王苏红兄弟前往浙江安吉从事白茶业务。十几年下来,兄弟俩都成了行家。“茶树喜欢山地生长,白岭村也种茶,但品种不行,卖不上价钱。”王苏红兄弟俩开始琢磨回乡创业,但又担心,“土地都在个人手上,茶树种下三年才能产茶,不知道能不能得到政策的支持。”

得知王苏红的顾虑后,童方春决定将此前流转的100多亩茶园种植地转包给他们。“土地的问题解决了,村里又帮我申请到30万元的扶贫产业资金,彻底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王苏红话语中满是感激。

“要让一些在外地经商务工成功的青年才俊回乡创业,就先要让他们放下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家乡发展中来。”高先发说,“先筑巢,再引凤。大家看到了村里发展也不错,不用劝就会返乡创业,有了人自然不愁发展的事。”

长远规划,乡村振兴要赢在未来

“我们将扶贫资金全部给了集体产业,一是解决了直接给钱容易养懒汉的问题;二是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直接推动了乡村振兴。”童方春给记者讲起了村里的“产业致富经”,“食用菌基地入股30万元,池州琨岗矿业有限公司入股27.3万元,白茶基地30万元、安东投资集团10万元……这些都算是村集体入股,每年按照8%的回报率给贫困户进行定向分红。几年后,本金归村集体收回。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户脱了贫,集体经济也壮大了,实现了共赢。”

驱车沿着乡村公路往山里驶去,一路风景如画,到了白茆水库,更是宛若江南。“以前水库有人搞养殖,投放饲料污染了水源,我们就叫停了这种水产养殖方式。”高先发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多的休整,白茆水库已恢复了往日生机,“去年村里投放了15万元的鱼苗,让其自然繁殖,水库周边准备规划成休闲步道,将来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旅游生态公园。”

要想振兴乡村,先要做好规划。童方春早有打算,白茶种植基地一面山坡种白茶,另一面种黄茶,中间是村集体发展的黄蜜桃树种植,道路两旁则是四新园公司种植的成片荷花、菊花以及中药材。“桃花满山红,红黄呼应的山坡,沿路开满的荷花、菊花,无论哪个时节,都十分美丽。”按照童方春的设计,未来游客们可以来白岭村体验纯正的山间生活,“吃土鸡,喝白茶,赏荷花,游水库,无比逍遥。”

山水相依,建设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白岭村多山,道路多顺山而建,狭窄且不安全,遇到雨季时,还有被冲毁的风险。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白岭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河道通畅了,新桥修好了,公路硬化了……这些变化,让68岁的贫苦户朱国祥心里乐开了花,“现在的生活,真是越过得有滋味。”

香隅镇党委委员钱元舟分管镇里扶贫工作,也一直关注着白岭村的发展变化。“白岭村这几年变化之大主要是得益于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好路子。”在钱元舟看来,“有了产业,乡村振兴才会具备造血功能。”

当前,中国农村发展普遍面临空心化问题,归根结底,振兴产业是关键。“白岭村这几年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只要选对路子、找对办法,就能变劣势为优势,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东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美超告诉记者。

微信图片_20200518191431.png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香隅镇白岭村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程 君/摄


总监审:姚卜成
监 审:韩世雄
责任编辑:林凡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版权所有:中国乡村振兴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农业农村部太阳宫办公区12层 邮编:100028 投诉电话:(010)59195820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 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
主管:国家乡村振兴局 主办:中国乡村振兴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230004 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0091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8022号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2022015544号-1